早上刷牙时发现牙龈出血,咬苹果留下血印,很多人以为只是"上火"。殊不知,这可能是牙周病的早期信号。作为仅次于龋齿的第二大口腔疾病,我国3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90%,但主动就诊的人不足20%。今天我们就来这个容易被忽视的"沉默"。
正常牙龈呈淡粉色,紧贴牙齿表面。当出现刷牙出血、牙龈颜色变深红、质地松软时,说明牙龈已经发炎。这是牙菌斑中的细菌刺激牙龈导致的,医学上称为"牙龈炎"。此时若及时治疗,炎症是可逆的。
但很多人误以为"出血=牙刷太硬",反而改用软毛牙刷轻轻带过。实际上,正确做法是保持巴氏刷牙法,配合牙线清洁,并尽快到口腔科检查。临床数据显示,坚持正确刷牙可使牙龈炎发病率降低60%。
当炎症从牙龈扩散到牙槽骨,就发展为"牙周炎"。此时会出现口臭加重、牙龈退缩、牙齿敏感等症状。危险的是,牙槽骨会像被蚂蚁啃食般缓慢吸收,这个过程往往不痛不痒。
很多患者直到咬不动硬物、牙齿移位才就医,此时骨吸收通常超过50%。就像被蛀空的树根无法稳固树干,牙齿会逐渐松动脱落。需要提醒的是:牙槽骨一旦流失就,早中期通过治疗可以控制发展,晚期则可能需要拔牙。
除了口腔清洁不到位,这些因素会加速牙周病发展:
1. 吸烟者患病风险是非吸烟者的3倍,尼古丁会收缩血管掩盖出血症状 2. 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感染,伤口愈合慢 3. 孕妇激素变化可能引发"妊娠期牙龈炎" 4. 长期服用某些降压药、抗抑郁药物会影响牙龈健康
不妨现在对着镜子检查:
1. 观察牙龈颜色是否鲜红或暗红 2. 用指甲轻刮牙龈,看是否容易出血 3. 轻摇牙齿,检查是否有轻微晃动
若出现任一症状,建议尽快做牙周检查。医生会用探针测量"牙周袋深度",配合X光片评估骨吸收程度,这是诊断的金标准。
根据病情程度,治疗分为几个阶段:
1. 基础治疗:洗牙+龈下刮治,去除菌斑结石 2. 药物治疗:局部使用抗菌凝胶,时口服抗生素 3. 手术治疗:翻瓣术、引导骨再生术等(针对中重度患者) 4. 维护期:每3-6个月复查,就像汽车的定期保养
现在很多机构配备超声波和激光设备,治疗舒适度已大幅提升。有位45岁的患者分享:"原来洗牙酸胀是因人而异的,我的牙结石比较多所以次有点敏感,后来定期维护就轻松多了。"
记住这组数字:
- 每天刷牙2次,每次3分钟 - 每年洗牙1-2次 - 每半年做1次口腔检查 - 牙刷每3个月更换1次
特别提醒:不要用牙签剔牙,改用牙线或冲牙器;刷牙后不要立刻漱口,让氟化物在牙齿表面多停留一会儿;牙龈可以用盐水含漱,但浓度不要超过0.9%。
Q:洗牙会让牙缝变大吗? A:洗牙去除的是本就存在的结石,牙缝变大说明牙龈已经退缩,越早处理越能控制。
Q:治疗能报销吗? A:基础洁治大部分地区可报销,手术治疗需根据当地政策。
Q:孕妇能治疗牙周病吗? A:妊娠4-6个月是相对期,但需提前告知医生孕周。
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道防线。美国心脏协会研究显示,牙周炎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25%。从现在开始,认真对待每一次刷牙,别让小小的牙龈出血,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。
(注:本文诊疗建议参考中华口腔医学会《牙周病诊疗指南》,具体治疗方案需经医生评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