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觉得牙齿问题只是表面的龋齿或发黄,其实牙齿内部的“危机”更值得警惕。牙体牙髓病就是典型例子——当细菌突破牙釉质入侵牙髓,那种钻心的疼痛能让七尺大汉半夜跳起来。今天咱们就这个既常见又容易被忽视的口腔问题,以及现代医学如何有效治疗它。
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:喝冰水时突然牙齿一激灵,或者吃甜食时某颗牙隐隐酸疼?这些可能是牙髓的求救信号。健康的牙髓被坚硬的牙本质包裹,一旦外层被龋齿,细菌就会长驱直入。早期可能只是敏感,但如果发展到自发疼痛、夜间加重,甚牙龈鼓包流脓,说明炎症已经蔓延到牙根尖周围。
麻烦的是,牙髓神经“阵亡”后疼痛可能暂时消失,让人误以为自愈了。实际上细菌正在牙根深处搞,等到某天突然肿成“包子脸”,治疗难度和费用都会翻倍。
招:直接盖髓术 适用于龋齿刚触及牙髓的早期阶段。医生会清除腐质后,用生物材料覆盖暴露点,促进牙髓自我修复。整个过程就像给伤口贴创可贴,前提是必须及时就诊。
第二招:根管治疗 当牙髓已经部分或全部坏死,这就是经典的治疗方案。很多人听到“抽神经”就腿软,其实现在有显微根管技术和麻醉,治疗过程完全可以耐受。医生会清理感染的牙髓组织,用牙胶尖严密填充根管,后用牙冠保护脆弱的牙齿。经过规范治疗,原本要拔除的牙齿能继续用10年以上。
第三招:显微根尖手术 对于传统根管治疗失败的病例,现在可以通过手术显微镜切除感染的根尖部位。这个技术对医生要求较高,但能保住很多被判“死刑”的牙齿。
误区1:“牙疼吃点药就行” 抗生素确实能暂时缓解肿痛,但无法清除根管内的细菌。就像往着火的房子里喷香水,治标不治本。
误区2:“根管治疗后的牙齿不会坏” 没有神经的牙齿只是不会疼,不代表不会龋坏。做完治疗更要认真刷牙,每年复查X光片。
误区3:“反正要种牙,干脆拔了省事” 再好的种植牙也不如原生牙耐用。现在技术能让80%的患牙通过治疗保留,别轻易放弃你的“原装配件”。
预防牙髓病其实很简单:每天用巴氏刷牙法清洁2次,牙线清理邻面,每半年洗牙一次。特别提醒爱吃甜食的朋友,吃完记得漱口——细菌分解糖分的酸20分钟就能腐蚀牙釉质。已经做过治疗的朋友,建议选择含氟牙膏强化牙体,避免用治疗侧咬硬物。
牙齿问题从没有“忍忍就过去”的说法,下次遇到冷热敏感或咬合不适,建议尽早找医生检查。毕竟早期治疗不仅少受罪,还能省下不少后续费用。记住,对待牙齿就要像对待汽车——小保养不重视,迟早要大修。